自學考試大部分省份每年舉行兩次,考生要合理安排時間,認真?zhèn)淇?。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自考自考中外教育簡史的重要考點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學記》來源于《禮記》一書。
2、認為“人性之惡,其善者偽也。”的觀點的是荀子。
3、在教育對象的問題上,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
4、古代教育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提出的。
6、由周敦頤提出,經二程發(fā)展,最后由朱熹完成的儒學理論史稱程朱理學。
7、朱子讀書法六條目是: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8、明清科舉考試采用的十分教條的形式的文體是八股文。
9、我國封建社會選士制度大體經歷三個階段:兩漢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直至清末的科舉制。
10、張之洞在《勸學篇》中詳細闡述了“中體西用”思想。
11、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chuàng)辦最早的洋學堂,是1862年在北京創(chuàng)辦的,隸屬于總理衙門。
12、提出“產婆術”的古希臘教育家是:蘇格拉底。
13、柏拉圖的代表作是:《理想國》。
14、盧梭的主要教育著作是《愛彌爾》
15、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16、學而優(yōu)則仕:學習是通向做官的途徑,培養(yǎng)官員是教育最重要的政治目的,而學習成績優(yōu)良是做官的重要條件,如果不學習或雖經學習而成績不優(yōu)良,也就沒有做管的資格。
17、《大學》:是儒家學者論述大學教育的一篇論文,他著重闡明“大學之道”——大學教育的綱領,因此被認為是與論述大學教育之法的《學記》互為表里之作。
18、五項競技:斯巴達重視教育,把教育作為治國的最主要的工具。斯巴達教育的唯一目的是通過軍事體育訓練將氏族貴族子第培養(yǎng)成為體格強壯的武士。因此,兒童一出生就要接受嚴格的體格檢查,凡身體孱弱畸形的即被舍棄。檢視合格的兒童則由父母代替國家撫養(yǎng)至7歲。7—18歲,男童被送往國家教育機構,過半軍營式生活。在這段期間,他們要接受單調的軍事體育訓練,強制的政治道德灌輸和嚴酷的身心磨練,以形成勇敢、堅韌、順從和愛國的品格。其訓練的基本項目為“五項競技”,即:賽跑、跳躍、角力、擲鐵餅、投標槍。此外,騎馬、游泳、作戰(zhàn)游戲、擊劍和唱戰(zhàn)歌也是未來軍人必須學習的。斯巴達的軍事體育訓練非常嚴格,各個項目都必須達到一定要求才能終止。
19、騎士教育:是中世紀西歐早期宗教教育與武士教育相結合的一種特殊家庭教育形式,學習內容以“騎士七技”為主,輕視讀書、寫字、計算等文化知識,以灌輸服從與效忠封建統(tǒng)治階級思想的手段來培養(yǎng)英勇善戰(zhàn)、忠君敬主的騎士。
20、《論雄辯家》:是西塞羅論述教育的主要著作,發(fā)表與公元前55年,在此書中,他談論了一個演說家歲必須的學問和應該具有的品格。《論雄辯家》是以對話形式寫的。在書中,西塞羅虛構了克拉蘇在羅馬郊外塔斯克勒姆的別墅的一次聚會。來參加聚會的人對有關雄辯家、雄辯術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西塞羅在〈論雄辯家〉一書中詳細闡述了雄辯家的教育思想。他認為雄辯家應該是一個就目前的任何問題都能按規(guī)定的模式,脫離講稿,拌以恰當的姿勢,得體而審慎地進行演講的人。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這樣的雄辯家,而雄辯家最本質的特點是能就任何問題進行得體的演說。一個雄辯家不僅要能言善辯,而且必須具有良好的,多方面的素養(yǎng)。